後疫情時代人們對養生保健的期待與需求

三福生技資深經理
賴瓊雅

一場突來的世紀大疫情(COVID-19),為全球社會帶來極大的衝擊,更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COVID-19疫情造成的影響1

全球經濟影響:因封鎖、旅行限制及生產中斷而影響了全球經濟;COVID-19使全球供應鏈面臨挑戰,一些重度仰賴全球化的國家開始調整國際貿易及供應鏈在地化,以因應未來類似的風險。

醫療和公衛體系受衝擊:疫情爆發首當其衝即為醫療和公衛體系,必需透過快速有效的反應機制以照護大量的病患及疫病控制,也加速了數位醫療、遠距醫療的發展。

社會價值觀的改變:疫情帶動了社會結構及價值觀的改變,遠距工作及線上教育的發展、更注重及強化社會安全網絡、因隔離而學習獨處但渴望社交互動的改變。

個人健康意識抬頭:由於疫情的威脅,人們更加注重個人衛生及醫療保健,以提升免疫力抵禦病毒傳染,從均衡飲食、運動、充足睡眠、營養保健等方面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需求增高:因社交隔離及疫情的不確定性加速個人心理健康的問題,許多人可能因此感到孤獨、焦慮、憂鬱或壓力加劇,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及需求因此增高。

永續性成為價值選擇:大規模封鎖產生了意外的收穫,全球空氣污染程度下降,中國的碳排放量減少了25%,紐約的空氣污染下降了50%,義大利北部和中歐的二氧化氮(NO2)排放量減少50%,疫情時突顯了糧食供應鏈的脆弱,使得消費者重視環境永續的議題2,轉而支持永續性的產品,為健康消費也為地球降溫。


二、後疫情時代的健康相關議題

回顧疫情逐漸平息的2023年,許多流行性病毒仍威脅著人們,包括臺灣登革熱疫情拉警報、流感大爆發,中國7大流行病同時傳播,尤以黴漿菌最為嚴重,再再提升了人們的預防意識,除了健康的議題,仍有以下重大議題與健康息息相關:

極端氣候: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的全球氣候狀態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初步報告證實3,2023年將創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已升溫1.4°C,逼近《巴黎協定》於2100年前控制全球均溫上升在1.5°C內,無疑升高了全球氣候變遷的危機,除了對環境和經濟將產生重大威脅,在健康上,極端降雨和風暴可能引發洪災而導致飲用水污染和傳染病的擴散,增加染疾風險,高溫也增加蚊蟲傳播如瘧疾、登革熱和病毒性腦炎等的疾病風險,另外,極端高溫與空氣污染結合可能加劇心臟病和呼吸道問題,而極端氣候更常從高溫驟然降至低溫,對心血管系統造成莫大的負擔,使得猝死或中風的案例頻傳。

人口老化:根據聯合國最新的報告《Leaving No One Behind In An Ageing World》指出4,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16億人,占所有人口的16%,高齡化社會已是全球趨勢,臺灣已在2018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將於2025年超過20%邁向超高齡社會5。人口老化可能導致對社會保健、長期照護、退休金體系和其他相關服務產生巨大的壓力,特別與高齡相關的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眼疾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對醫療體系和長期護理產生額外的壓力。

數位轉型:因為疫情的封鎖隔離,加速了數位化全面性應用及普及化,包括一向對數位科技敬謝不敏的長者,也必需順應情勢,習慣數位生活,特別是遠距醫療,而OpenAI在2022年11月推出ChatCPT聊天機器人,引爆了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未來AI的應用將可望逐漸蔓延到每個人的生活日常,人們對於數位科技的依賴度可能提高,在醫療上更有望從醫療診斷、藥物研發,再到個人化醫療、健康監測等方面,為人類提供更好的健康照護。


三、對養生保健的期待與需求

在堅強地挺過疫情的大風暴之後,面對包括極端氣候、人口老化及數位轉型的未來挑戰,正向發展是大眾的自我健康意識提升,開始注重預防及保健,消費者對保健的期待和需求也產生了些變化:

對免疫力的關注提升:由於疫情的影響,使人們認識到免疫系統對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扺禦COVID-19感染或避免重症,因此透過更加關心如何透過飲食(調整飲食習慣、選擇更健康的食物) 、保健品、生活方式 (如養成運動習慣) 等方面來增強身體的自我防禦能力。

健康老化和抗衰老:面對無可避免的全球性人口高齡化趨勢,健康地老化是所有人的期待,因此,抗衰老和促進健康老化的保健品需求將順勢增加。

加強視力照護:疫情大量導入數位科技,增加了視訊會議、遠距工作/學習的機率,娛樂活動也多轉移到數位平台,長時間使用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將導致眼睛疲勞,並對視力和眼睛的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保持良好的用眼習慣,提高戶外活動以舒緩眼睛疲勞,並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確保視力正常,在飲食和保健品上可選擇有益眼睛保健的營養成份,以提早預防視力退化問題。

強化心血管韌性:極端氣溫的變化、氣候災害增加和劣化的空氣品質對心血管疾病造成威脅,透過保健提升心血管的韌性,以遠離隱性殺手。定期運動並維持適當體重,選擇對心血管有益的飲食,如豐富的水果、蔬菜、全穀類、低脂肪的蛋白質,同時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避免過量攝取鹽分,以維持血壓的正常水平。適當的營養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可多食對心血管有助益的魚類、堅果、燕麥、綠茶、納豆、紅麴等食物,亦可以透過飲食或保健品攝取維護心血管健康的營養素。

綜合性的全面健康資訊需求:由於比過去更注重健康,不僅僅希望獲得單一保健品或療法來解決健康問題,而是對線上健康資訊的需求增加,他們可能更加主動尋找相關的健康知識,並且更傾向於尋找綜合性的、個人化的健康解決方案,以利於做出更明智的健康決策。

永續和環保意識的提升:由於疫情和極端氣候來臨,人們對於產品的永續性和環保性將更加關注,對公司的社會責任感與永續發展的要求提高,在選擇產品時,可能會將採購可持續成分、包裝和製造過程作為決策的參考之一,以作為支持永續的價值消費。



參考資料:
  1. J Hiscott et al., “The global impact of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 2020; 53: 1-9.
  2. G Timpanaro et al., “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role of sustainability in purchasing choices.” J Agric Food Res. 2022; 10: 100385.
  3. 世界氣象組織 “WMO Provisional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3”
  4. 聯合國 ”Leaving No One Behind In An Ageing World” World Social Report 2023
  5. 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年至2070年)」
回新聞專區
×

SFB101

前臨床開發階段之首見機制新藥

什麼是視網膜疾病

視網膜包含數百萬個感光細胞和其他負責接收和組織視覺訊息的神經細胞1,據統計2,全球40歲及以上人群的視網膜疾病盛行率為 5.35~21.02%,視網膜疾病是已開發國家不可逆失明最常見的原因,是發展中國家繼白內障之後的第二常見失明原因。

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雖然現有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療法(anti-VEGF)可減少濕性黃斑部病變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視力喪失,但頻繁的玻璃體內注射會造成感染風險提高以及增加心理和醫療負擔,迫切需要具療效且給藥方式更友善的創新藥物,以避免不可逆地失明。

臨床前研發中

與學研單位共同合作開發,於臨床前研發中。

SFB101可望透過創新機制治療視網膜疾病,幫助病患免於失明威脅

  1. Richard H. Masland. Neuron. 2012; 76(2): 266-280.
  2. Matthew J Burton et al. Lancet Glob Health. 2021; 9(4): e489-e551.
×

SFB201

透過調節免疫系統的平衡而達到預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全球首創機制新藥

什麼是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許多血液疾病(如血癌)需透過同種異體骨髓移植(又稱造血幹細胞移植)作為治療選擇,但來自捐贈者的免疫細胞攻擊排斥受贈者的器官所產生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仍是骨髓移植時的主要嚴重併發症和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1

平衡免疫系統作用

SFB201(原名RGI-2001)是一種以微脂體劑型包覆小分子化合物(alpha-GalCer)的新成分新藥(NCE, new chemical entity),主要機制為透過誘導調節性T細胞(Treg)增加,啟動專一性免疫耐受性作用,減輕排斥的免疫作用並保有捐贈者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作用(graft-versus-leukemia, GvL)2,達到預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aGvHD)。

預計將於 2024 年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已於美國完成臨床1/2a期試驗(NCT01379209)3及臨床2b期試驗(NCT01379209)4,計劃於2024年啟動含美國、臺灣、韓國的多國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

SFB201可望透過預防aGvHD,提升骨髓移植的治療成功率,造福廣大的血液疾病患者

×

SFB202

×

SFB301